值得收藏10种ldquo肾髓质
白癜风症状图片 http://m.39.net/pf/a_5208491.html肾髓质病变的鉴别诊断
肾髓质由多个肾锥体构成,位于肾皮质及肾窦之间,肾锥体为肾柱所分隔。解剖学上肾锥体边缘为弓状动脉,肾锥体基底部位于皮髓质交界,顶端(肾乳头)凸向肾小盏,组织学上肾髓质仅含肾小管。肾乳头处肾小管汇合形成Bellini收集管,并开口于肾乳头。因皮髓质血供不同,CT增强扫描早期可清楚区分二者,因此对于髓质病变定位准确。
1.肾髓质纤维瘤
由纤维组织及索状肾小管细胞构成的肾髓质良性肿瘤,体积较小,且多单发,因此一般无临床症状。若扭转,则可致梗死及出血。
(1)CT特点(图1):①平扫为局限性稍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楚或欠清楚。②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较大时可突向肾窦造成收集系统受压变形。③MPR易于显示病变部位及形态。
图1右肾下极髓质纤维瘤
A
B
C
D
患者,男,52岁。A.平扫,右肾下极增大,内见境界欠清的低密度病变,并见穿刺针;B、C.CT增强扫描动脉期与排泄期,病变轻度不均匀强化,肾盂肾盏受压;D.冠状位重组图,清楚显示肿块位于肾髓质(箭)
(2)鉴别诊断:①肾细胞癌,多位于肾皮质或主体位于皮质,增强扫描明显强化。②肾髓质癌,平扫界限不清,增强扫描轻度及不均匀强化,易侵犯周围结构。③肾集合管癌,临床特点为血尿,平扫为界限不清的低密度病变,增强中度强化,侵犯肾皮质及肾窦、肾周组织。
2.肾腺瘤
肾腺瘤是对应于肾细胞癌的肾实质良性肿瘤,来自于肾小管上皮,但实际上无论从病理学,还是影像学角度均难以区分二者。一般认为,若肿瘤<3cm,组织学为良性,且无转移,则为肾腺瘤,但随访研究表明,其中有些肿瘤仍可增大,甚至转移。
(1)CT特点(图2):①平扫为境界清楚的均匀低密度病变,少数边缘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甚至可见钙化。②增强扫描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廓清较快。
图2右肾腺瘤
A
B
患者,男,22岁。A.平扫,右肾中部背外侧等密度病变,内见点状钙化;B.增强扫描,病变轻度不均匀强化,中心位于肾髓质,边缘清楚,肾窦受压
(2)鉴别诊断:①小肾癌,CT增强扫描强化更明显,可见侵犯周围结构及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②无明显脂肪的AML,CT表现与肾腺瘤相似。
3.肾集合管癌
又称Bellini导管癌或收集管癌,起源于肾集合管,仅约占肾肿瘤1%,是否为独立疾病尚无定论。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略多。血尿、腰腹痛是最常见症状。病理学特点是瘤细胞呈腺管状或腺管乳头状排列,呈局部侵袭性生长,肿瘤内有明显间质反应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其他炎细胞浸润,易出现坏死。
(1)CT特点(图3):①肿瘤较小时,为髓质区境界不清的低密度灶,肾轮廓无改变,中度均匀强化。②肿瘤较大、累及肾皮质,并侵犯肾被膜及肾周结构时,表现为境界不清的混杂密度改变,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强化不均匀,肾盂及肾盏受压移位。③肿瘤突破肾被膜,可导致肾周脂肪囊密度增高、条索状影及肾筋膜增厚。④肾动脉和肾静脉受累,肾盂软组织肿块及肾窦内脂肪密度消失。
(2)鉴别诊断:需与肾脏其他恶性肿瘤鉴别,包括其他类型肾细胞癌、肾淋巴瘤及肾盂癌,位置不同是其主要特点。
图3右肾集合管癌
A
B
C
D
患者,女,41岁。A.平扫,右肾下极增大、前外侧缘隆起,右肾下极前中部稍低密度肿块;B、C.增强扫描皮髓质交界期与实质期,肿块中度强化,界限清楚,累及肾窦;D.排泄期,右肾盂肾盏受压
4.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累及肾髓质
RCC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几乎均起源于肾皮质,少数病例可侵犯肾髓质,组织学上以透明细胞癌最常见,较大时可侵犯肾髓质。
(1)CT特点(图4):①肾脏皮髓质交界区低密度肿块,内部可有钙化及坏死。②增强扫描,皮髓质交界期显著强化、密度超过肾皮质,静脉期与排泄期肿瘤强化减弱、呈相对低密度。③少数呈囊实性,增强扫描可见实性成分强化(图5)。
(2)鉴别诊断:①肾腺瘤,平扫边缘清楚,不侵犯周围结构,无转移,增强扫描中度或轻度强化。②AML,肿瘤内可见脂肪密度,常位于肾皮质内,可伴结节性硬化。③肾肉瘤,常较大,增强扫描不同程度强化。
图4右肾肾细胞癌侵犯肾髓质
A
B
C
D
患者,男,77岁。A.平扫,右肾增大,中下部肾实质后部以皮髓质交界为中心稍高密度肿块,肾窦受压;B.动脉期增强扫描,肿块边缘及后部明显及不均匀强化;C.增强扫描肾实质期,肿块强化减弱、低于正常肾实质;D.冠状位重组图,清楚显示肿瘤累及肾髓质
图5右肾巨大乳头状癌侵犯肾髓质
A
B
患者,男,67岁,增强扫描显示右侧肾实质外侧巨大肿块,大部呈囊状,囊壁见多发乳头状或块状强化(箭)
5.肾母细胞瘤(Wilmtumor)
本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肾肿瘤,好发生于1-5岁,偶见于成年人。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血尿、高血压、发热及恶病质等。
CT特点(图6):①肾内大肿块,压迫或侵犯肾髓质,多呈圆形,可见假包膜。巨大肿块可跨越中线。②密度不均,一般低于周围肾实质,约10%可能钙化。③少数患者肿瘤弥漫性侵犯周围结构,包括肾静脉。④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坏死及出血区域不强化,较大肿块内部可呈旋涡状。肿瘤包膜环状强化,肾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
图6左肾肾母细胞瘤累及肾髓质
A
B
患者,女,2岁。A.平扫,左肾增大,局部呈境界不清的等及低密度混杂肿块;B.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境界较清楚,肾皮质与髓质均受累
6.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
肾脏AML包括散发性(80%?90%)与合并结节性硬化(TS)两类,约80%的TS患者合并肾AML。>4cm肿瘤易于侵犯肾髓质乃至肾窦。
(1)CT特点(图3-6-7):①平扫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局限性低密度,特征为肿块内见脂肪密度,需注意采用薄层扫描及MPR显示少量脂肪。②平扫不典型表现:无脂肪密度(约5%),合并出血。③较大AML侵犯肾髓质、肾窦及肾周,甚至肾静脉与下腔静脉。④增强扫描,肿瘤软组织成分及血管明显强化。
(2)鉴别诊断:①RCC,少数含脂肪,易侵犯周围结构,强化明显,可伴转移。②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侵犯髓质,CT可见肾盂结石,伴肾周侵犯。
图7右肾髓质AML
A
B
C
D
患者,女,36岁。A.轴位增强扫描皮髓质交界期,肿块较明显强化,位于髓质区(箭);B.轴位增强扫描排泄期,肿块呈相对密度,其前部显示少许脂肪密度(-61HU,箭);C、D.皮髓质交界期增强扫描,冠状位及矢状位重组图清楚显示肿块位于肾上极髓质(箭)
7.肾脏肉瘤侵犯髓质
肾脏原发肉瘤罕见,年首次报道,目前报道不足例,仅占肾脏原发恶性肿瘤1%,其中约50%为肾脏平滑肌肉瘤,其他肉瘤包括血管肉瘤、血管外皮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及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CT特点(图8):①肾实质及肾周边缘清楚或不清楚的肿块侵犯肾窦,边缘可见分叶。②体积常较大,一般>l0cm。③增强扫描,不同程度强化。
图8右肾平滑肌肉瘤侵犯肾髓质
A
B
患者,男,57岁。A.CT平扫,右肾中部外侧肾轮廓突出(箭),局部肾实质CT值为37HU,肾窦形态未见改变,肾周未见异常密度;B.CT增强扫描皮髓质交界期,右肾中部外侧实质内局限性肿块,大小为3.4cm×2.9cm×3.0cm,增强不均匀,肿块周边增强较明显(箭)
(2)鉴别诊断:主要是肾细胞癌,体积小于肉瘤,CT检查常境界清楚,平扫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8.肾脓肿侵犯肾髓质
肾脓肿为血行或肾盂肾炎蔓延侵犯肾实质所致,临床上有感染症状。CT特点(图9):①平扫呈低密度或低密度与更低密度混杂,少数患者可见气体影,边缘一般不清楚。②增强扫描,病变边缘强化或不强化,但界限较平扫清楚。③有时病变周围见环状低强化影环绕,代表尚未进展为坏死的炎性病变。④病变邻近的肾周及肾窦脂肪密度增高,并见索条影,肾周筋膜增厚。
图9左肾脓肿累及肾髓质及肾窦
A
B
患者,女,51岁。A.平扫,左肾增大,大部为混杂低密度病变占据,内见不规则气体密度影(-HU),左肾周密度增高及肾筋膜增厚;B.轴位增强扫描肾实质期,左肾强化减弱,皮髓质界面欠清,左肾病变轻度强化、其界限显示较清楚
9.髓质海绵肾
为肾髓质锥体集合管囊状扩张所致,可达8?10mm,双侧发病,扩张的集合管内常见钙化或结石。临床表现为尿路感染与结石。
CT特点(图10):表现外耳双侧肾脏锥体部位多发高密度影,远侧肾实质内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影。
图10髓质海绵肾
A
B
患者,男,38岁,轴位CT平扫,两肾髓质多发钙化密度影(粗箭)及肾实质内多发局限性类圆形密度减低区(细箭)
10.其他累及肾髓质的病变
(1)血管性病变:累及肾髓质的动静脉畸形罕见,根据其形态分为血管瘤样型、静脉曲张样型及原发型。肾髓质动、静脉瘘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与自发性3类。CT增强扫描表现为结节状或纡曲条状强化、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扩张。
(2)肾叶形态异常:胚胎发育异常所致的肾局部假肿瘤状改变,可能为融合异常,组织上其结构正常,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与肾皮质密度一致。
(3)肾淋巴样增生:也称假性淋巴瘤,是一种炎性刺激造成炎性细胞聚集,组织学或组织学及临床均可近似淋巴瘤,镜下可见生发中心,但血管丰富,病变内有多种细胞。CT上呈局限性较低密度软组织病变,可轻度强化,缺乏特征。
(4)肾小球旁细胞瘤(juxtaglomerularcelltumors,JCT):来自于肾小球旁器细胞,可突向肾髓质,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实验室检查血浆肾素水平增高。好发年龄为10-30岁。CT特点:平扫呈边缘清楚的软组织肿块,近似肾实质密度。增强扫描常无强化,因此平扫常较增强显示清楚。若有坏死及出血,则见肿块密度不均匀。
(5)肾髓质癌(renalmedullarycarcinoma,RMC):RM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肾髓质恶性肿瘤,起自于肾收集管上皮,年首次报道,几乎均见于遗传性血红蛋白异常患者。好发于右侧肾脏,最大径可达12cm。
CT特点:①平扫表现为境界不清的浸润性病变,可侵犯肾窦及皮质,因出血及坏死而密度不均匀。②可有肾盏扩张而肾盂不增宽,病变坏死区与收集系统之间形成瘘。③增强扫描呈轻度及不均匀强化,境界仍不清楚。④其他结构受侵:肾静脉、下腔静脉、腹膜后淋巴结、肾上腺、肺及肝脏转移。
鉴别诊断:①肾细胞癌,主要位于肾皮质,增强较明显。②肾盂移行细胞癌,平扫肾脏增大、轮廓不清,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排泄期见肾盂充盈缺损。③肾转移瘤与淋巴瘤,转移瘤有原发肿瘤史,增强不明显;淋巴瘤多为双侧受侵,并见其他部位淋巴结增大。④局限性肾盂肾炎,临床上有感染症状,病变早期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晚期可见环状强化。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上一篇文章: 提高多发性骨髓瘤药物可及,助力ldqu
- 下一篇文章: 见过这一例肾上腺疾病,下次再遇到就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