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肿瘤确诊后还要做几千块钱的基因检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有人会问,基因检测挺费事的,而且花费不低。那么直接使用靶向药物好了,这样做真的合适吗?
目前临床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美罗华-针对CD20强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赫赛汀-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或者胃癌;吉非替尼等-针对EGFR基因阳性的肺腺癌;爱必妥-常用于kras野生型的肠癌。这些药物使用前必须做基因检测。目前有一些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比如恩度,贝伐单抗主要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不需要做基因检测。还有一些多靶点的靶向药物问世,比如国产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由于靶点较多,使用前也无需行基因检测。
由于不同的个体存在不同的基因,靶向治疗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在肺癌中,靶向治疗主要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些患者体内某些基因发生了突变,其中较多见的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变以及跨膜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突变。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概率,在我国非小细胞肺癌人中能达到30%以上,也就是说只有1/3的患者适合靶向药物治疗。只有不到10%的人存在ALK基因突变,有使用克唑替尼的适应症。
所以说原则上,在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前都应该做基因检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有可能会延误治疗、没有效果、浪费金钱。再者,靶向药也象其它的化疗药一样,都会有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所以,不做基因检测就盲试靶向药,对医生来说,不符合诊疗规范,对患者来说可能没有疗效,只有副作用,这样盲目使用也是非常不理性的。
胡洋,同济大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肺功能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成员。擅长间质性肺病、结节病、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预防与诊治。
接诊时间:周二至周四下午4:30-5:00方便接待(不需要挂号,带好病史资料)
接诊地点:医院2号楼9楼医生办公室
联系-转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 上一篇文章: 孔氏中医提醒您选择正确方法治疗神经纤
- 下一篇文章: 有乳腺增生可以投保吗结节呢纤维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