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了这类书,它们是孩子梦想的催化剂
作者:鱼鹰鱼鹰
转自:鱼鹰有宝宝(thousand_and_one)
今天交的作业,是这篇的续集:
这份0-6岁私藏书单,让孩子的阅读不偏食(一)
上次写了这些类别的绘本:文学、情感、科学、自然、想象与纯粹的快乐;今天想介绍的是非虚构故事。
先说明,我的推荐挂一漏万,更多想提供的是一种选书的思路:
很多家庭亲子阅读多年,读物却始终围绕虚构的故事书,外加一点科普。其实小小孩的阅读,可以像我们的成人读物一样丰富,他们的世界里不只有童话,还有非常非常多有趣甚至深刻的面向。
也许是做了多年记者,我对阅读非虚构故事一直很有兴趣。
虚构文学里最动人的是结构、想象、别具一格的语言、对人性的洞察,而非虚构故事最直击人心的,是真实的力量。
不是童话,没有夸张,真实的人生也可以如此波澜壮阔、璀璨如星。它们对孩子梦想和内驱力的感召,会有更深远的影响。
很多童书奖项都会区分虚构(fiction)、非虚构(non-fiction)。但一般而言non-fiction不只包括真实故事,也包括科普、历史、认知等等。而我今天想聚焦的只是非虚构里的故事书。
适读年龄大概在3-6岁。
1
凯奖里的非虚构故事
《高空走索人》
(长按识别上图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美)莫迪凯.葛斯坦著,王林译
新星出版社
年的凯迪克金奖绘本《高空走索人》,记录的是高空钢丝杂技演员菲利普·帕特一次最著名的表演,而它之所以分量很重,是因为也顺带悼念了毁于9·11的纽约世贸双子大楼。
年,菲利普·帕特和朋友在傍晚偷偷爬上当时尚未完工的世贸双子大厦南楼,带着重达公斤的钢索、设备。他们在10层待到夜幕降临、所有人离开,然后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楼顶。
接下来的一切就是现成的电影大片:
半夜,菲利普的朋友从北楼射来一支箭,箭上绑有绳索,
他们用细绳接粗绳、再用粗绳接钢索,耗了整整一夜,终于在险象环生中,把一条直径仅有两厘米的钢索架在了双子大厦之间。
天亮。走出地铁的匆匆行人,一抬头,就被惊呆了:
所有人都停下,屏气凝神,欣赏这个黑衣人在米高空的舞蹈。警察冲上楼顶,用扩音器大喊:“你被捕了!”菲利普却转过身,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将近一个小时,他在钢索上来来回回地行走、跳跃、奔跑、半跪着向观众致意。
甚至,他还躺在钢索上休息。城市和海湾在他身下,天空环抱着他,海鸥盘旋在他身边。只要在钢索上,他就是完全自由的。
最震撼的是这个拉页,留下了从世贸大厦楼顶俯瞰曼哈顿的图景:
大楼已消失17年,读来不胜唏嘘。
我们当然需要告诉孩子,走钢丝绝非可以模仿的行动。菲利普·帕特有天才的平衡能力,更不知经过了如何刻苦严苛的身体训练。
这个故事里最最动人的,其实是那种走在纤若游丝的梦想之线上,无与伦比的自由。那种对自我的驾驭,对脚下每一步的专注、投入。
《寻找维尼:一只世界著名小熊的真实故事》
(美)琳赛·马蒂克著(美)索菲·布莱科尔绘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本书获得了年凯迪克金奖。讲的是举世闻名的维尼小熊背后的故事。
光是按语已经非常动人:“有时候最好的故事都是真的。”
结构上这是一个故事套故事的特别讲述:妈妈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讲到一战时一个加拿大年轻人哈里·科尔伯恩,怎样在开赴欧洲战场的半路上,从猎人手里救下一只小熊。
哈里带着小熊跨海去了英国,就住在士兵的营地,
这只小熊也成了加拿大第二步兵旅的吉祥物。哈里用家乡的名字“温尼伯”给小熊命名,以缓解大家的思乡病,温尼伯的小名,就叫维尼。
熊与人的故事,细节满满,幽默又温馨。比如士兵们排队给维尼喂食,而维尼最爱的是躺在哈里怀里吃炼乳。
战斗命令下达的时候正是冬天,士兵们摆出自豪的姿势拍照片,寄给家人,他们也带上了维尼。此时的维尼已经长大很多,哈里知道不能带它上战场,忍痛把它送去了伦敦动物园。没想到,这只小熊因为通人性,成了动物园最受孩子欢迎的明星。
四岁男孩克里斯托弗·罗宾·米尔恩,和维尼成了亲密的好朋友。而男孩的爸爸,正是作家A.A.米尔恩,他以这只小熊为原型,创作了长盛不衰的经典儿童故事《小熊维尼》。
一战结束后,哈里回到加拿大,继续兽医的工作。他结婚,有了儿子、孙女、重孙女……
他年轻时和一只熊一起漂洋过海的传奇故事,在家族里代代相传。而故事一开头,那个给儿子讲述一切的妈妈,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林赛·马蒂克——她是哈里的重孙女。林赛说,她小时候管维尼叫“曾祖父的大熊”。
故事结束了,书还没有。紧接着的是几页哈里泛黄的相簿:
年8月24日,哈里遇见维尼那天的日记写着:“买熊,20块。”
一切都是真的。多酷啊。
《我……有梦》
(美)帕特里克·麦克唐奈著,郝广才译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这本有关动物学家珍·古道尔童年故事的小书,拿到了年凯迪克银奖、《纽约时报》年度畅销绘本、美国国家育儿出版物金奖。
但我感觉这个奖项可能主要是颁给了它创新性的设计和形式(凯迪克奖是以奖励绘本画家为主的)。
我很迷珍·古道尔,看了很多她的纪录片和著作,再翻这本绘本,会觉得故事好简单……
不过对于3岁左右的小孩,可能正合适。漾漾第一次看,就连读了三遍,尤其对最后一页珍·古道尔与小猩猩的照片很着迷:
故事一开始,珍的大猩猩玩具朱比利就出场了。她和朱比利一起潜入邻居家的鸡舍,只为了搞清楚鸡蛋到底是怎么来的。
朱比利陪伴了她整个自由探索的童年:爬树,倾听树干里汁液的流动;坐在高高的树杈上,阅读《人猿泰山》,想象非洲;翻书自学,做许多有趣的动物笔记……
而当小小的充满梦想的珍一觉醒来,她已经到了非洲,真的和动物朋友们生活在了一起。
它的焦点在梦想,鼓励孩子围绕梦想的一切尝试。在童真、清新、毫不说教的简单文字背后,也不动声色传递了梦想成真的必备要素:好奇、勇敢、热情、主动专注的学习……
简笔画敷以水彩的风格,很暖萌。
2
其他传记绘本
《观察者》
(美)珍妮特·温特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本更完整地介绍了珍·古道尔一生的故事,像纸上的微型纪录片,更多偏重于她进入非洲丛林、与黑猩猩在一起的生活,也因此有了迷人的戏剧性。
插画的配色、造型很讲究,既低饱和度,又绚烂,既有非洲的鲜明强烈,又因为框线、有秩序感的细节排列,带来了一丝理性的质感。
神秘和梦幻的部分,让人想到了大画家卢梭:
卢梭《梦》
这本书的作者珍妮特·温特,偏爱创作传记类的故事,她的作品还有:《马拉拉》、《驴子图书馆》、《和平树》。
《马拉拉》这本其实是两个故事,从前往后翻讲述马拉拉为读书抗争的经历,从后往前翻则讲述另一个巴基斯坦男孩伊拜尔对童工奴役的抗争。
这本书能扩大孩子的视域,了解到地球另外角落的苦难。但讲述上有点流于生硬。
上面四本书,都属于启发精选人物传记系列。这个系列很丰富,还包括林肯、迈克尔·乔丹、海伦·凯勒、爱因斯坦、莱特兄弟等等的传记。
3
波澜壮阔的史诗
英国90后天才画家威廉·格利尔的两部长篇绘本,都堪称人与自然的史诗。
《极地重生》
(英)威廉·格利尔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极地重生》讲的是一场永载史册的冒险:
年8月至年8月,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率领27名队员探险南极遇险,在通讯断绝、食物耗尽、气温低至零下57℃的恶劣环境下,沙克尔顿带领队员奋力求生,最终将所有队员救出,没有一人牺牲。
威廉·格利尔凭借个人风格强烈的彩铅绘画、电影场景感极强的细节分镜、充满张力的图像叙述方式,一举拿下了年凯特·格林纳威奖等超过十个国际大奖。
那一年他才23岁,是凯特·格林纳威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没想到,短短两年后,25岁的他又问鼎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大奖,这一次带来的是第二部作品,《喀伦坡之狼》。
《喀伦坡之狼》
(英)威廉·格利尔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西顿曾是个职业猎人,在加拿大的边境上捕获过许多狼。直到年的一天,他应邀来到喀伦坡,遇见了那匹从此改变他一生的狼王洛波。
人与狼的战争与救赎,故事本身就有震撼心灵的力量。而威廉·格利尔更把它铺展成了一部美国西部的拓荒史、心灵史。
两本书都很厚,对5岁以上的孩子更适合。
4
迷人的回忆录
《爸爸的村庄》
(美)克莱尔·A·尼维拉著;杨玲玲彭懿译
宁波出版社
最后想写写这本乡愁之书。它让我想起电影《教父》里西西里岛的镜头。
作者克莱尔·A·尼维拉生于纽约,但小时候每年都会和父亲一起回到他远在意大利撒丁岛的故乡。
那是岛中央山谷里的一个平常村子,奥拉尼。它布满密密的红屋顶,鹅卵石街道曲折如迷宫。人们策马疾驰而过,没有一辆汽车。
它是大都市纽约的反面,自然近在咫尺,人与人紧密相连,一切生活所需都经由双手亲自种植、制造,整座村庄都向“我”敞开着大门。
在这里,“我”以贴面的距离认识着生和死,爱与感伤。时光终将流逝,世界又仿佛永恒,喧腾热闹的生活里不知怎么刻着一个“静”字,就像院子里的无花果树,果实掉了一地,就像一掬在手的井水,盛夏里依然清凉。
《出版人周刊》说尼维拉的画“拥有挂毯的细节和圣像的尊严”,这评价实在精妙。那些巨细无靡的笔触,那些闪烁在纸上的地中海的阳光、吹拂过画面的风,就像一首吟诵永恒旧世界的诗。
读完故事,我们满可以把孩子拥在怀里,讲讲关于故乡属于自己的版本。我们儿时跑过的街道、做过的游戏,那个地方有怎样的气味、颜色,人与事是怎样的风貌。
而你陪伴孩子的此时此刻,也会是未来TA时时回望的“奥拉尼”,你在的地方,就是TA的故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幼儿园老师必备的85个谜语游戏,幼师收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