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整理后肾腺瘤
时间:2021-6-30来源:饮食保健 作者:佚名 点击:次
病理结果:后肾腺瘤一概述
后肾腺瘤(MA)是来源于生后肾组织的良性肿瘤,又称胚胎性腺瘤、肾源性肾瘤;最早由Brisicotti于年提出并命名。年WHO将其列入肾脏肿瘤病理分型,肾脏腺瘤的一类,肾腺瘤是肾脏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包括肾嗜酸细胞腺瘤、肾乳头状腺瘤、MA,以MA最为罕见。年WHO将MA、后肾腺纤维瘤及后肾间质瘤归为一类,统称为后肾肿瘤。
二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50%的病例为偶然发现,约10%的患者可伴有红细胞增多症,可表现为腰腹部疼痛、血尿、肿块及间歇性发热等,可伴有遗传性假性血友病相关症状。
三影像学资料(一)超声检查
多为界清、类圆形、低或高回声的实性肿块,可有液性暗区及周围低回声环。
(二)CT检查
CT平扫肿瘤边缘清晰,相对周围肾脏实质多为低密度、等密度或均匀性稍高密度,可有斑片状出血、坏死囊变区,增强后实质部分多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
(三)MR检查
MRT1WI多呈低信号;T2WI低信号,其内囊变坏死区呈稍高信号,轻中度渐进性强化。
四鉴别诊断1.乏血供透明细胞癌起源于皮质肾小管上皮细胞,多位于皮质,呈圆形,常伴有假包膜,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下降。
2.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最常见的肾脏良性错构瘤性肿块,其内典型脂肪成分可明确诊断,瘤内易出血,增强扫描AML较MA强化程度显著。.肾嗜酸细胞瘤多位于肾皮质部,CT表现为肾轮廓局部隆起,表面光滑。CT平扫肿瘤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一般无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髓质期强化程度减低,低于肾实质。“中央星芒状瘢痕”和“轮辐状”强化被认为是肾嗜酸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但近来认为嫌色细胞癌也会出现该征像。这是一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女58岁,左肾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皮质期明显强化,平衡期和分泌期密度降低,中央星芒状瘢痕强化。五预后与治疗MA作为罕见良性肿瘤,很少有复发及转移的报道,因此部分肾脏切除术是较好的选择。术前正确认识及诊断该疾病,对患者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老年女性,无特殊临床症状的患者,CT平扫等或稍高密度伴轻度渐进性强化,我们应该考虑到该疾病。
翼展云影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平台转载请
- 上一篇文章: 经典74肾钙质沉着症
- 下一篇文章: 综述肾血管病变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