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病例药物诱发的多发性毛细血管瘤
时间:2021-8-28来源:检查鉴别 作者:佚名 点击:次
毛细血管瘤一种由毛细血管口径的血管腔组成的良性血管瘤。近期,韩国成均馆大学医学院的ByunHJ医生在AnnDermatol上报告了一例服用酪氨酸酶抑制剂(TKI)引起的多发性毛细血管瘤病例,现介绍如下:病例介绍患者男,57岁,因躯干部多发性红色丘疹和斑块2个月就诊。患者10个月前被确诊为bcr-abl阳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接受尼洛替尼mgBID治疗7周,因出现剥脱性皮疹改用达沙替尼50mgQD治疗10周,又因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停药,再改用伊马替尼mgQD治疗2周。在开始伊马替尼治疗时出现多发性红色丘疹和斑块,皮损逐渐增大,但无症状。查体见躯干前部和侧面约75处红色至紫色圆形或棒状丘疹或斑块(见图1)。皮损并非典型的结节状,而是呈棒状,形似瘢痕。胸部皮损活检示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生,符合毛细血管瘤(见图2)。腹部和盆腔CT扫描未见毛细血管瘤。皮损未经任何特殊治疗,逐渐消退。图1.躯干部多发性圆形或棒状红丘疹和斑块图2.(A)真皮浅层弥漫性毛细血管增生,真皮中部血管扩张(HE染色,40×);(B)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生(×)病例学习血管瘤是一种以内皮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良性血管肿瘤,根据管腔直径,由毛细血管直径的血管腔组成的血管瘤被分类为毛细血管瘤,一般表现为丘疹或结节,而本例则表现为棒状损害,很容易被误诊为瘢痕疙瘩。TKI的皮肤副作用包括浅表性浮肿、斑丘疹和色素改变,也有毛细血管增生性损害的病例报告,包括舒尼替尼引起的阴囊血管瘤以及伊马替尼引起的甲周化脓性肉芽肿。本例患者在服药后出现多发性毛细血管瘤,推测为TKI引起的反常性血管发生。尼洛替尼、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均有抗血管发生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血管发生性CML细胞。它们可减少血管发生的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然而,有报告TKI可反常地活化血管发生所需的MEK/ERK途径。体外实验表明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等TKI可反常地刺激MEK/ERK磷酸化,而Raf-MEK-ERK信号转导途径为血管发生所需。在文献报告中,伊马替尼治疗可诱发另一种血管性肿瘤Kaposi肉瘤,可能遵循了相似的发病机制。「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探讨,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编辑|费肥肥
文章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邮箱「feiyanghh
.- 上一篇文章: 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学基础1
- 下一篇文章: 查出3种肿瘤不要慌,看起来吓人,一般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