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实质起源肿瘤CT影像鉴别

时间:2019-12-24来源:病例原因 作者:佚名 点击:

病例1:52岁女性,体检发现左肾占位

病例2:50岁男性,体检发现右肾占位20天

病例3:30岁女性,体检发现左肾肿瘤

病例4:80女性,肉眼血尿1周余

病例5:53岁男性,体检发现右肾占位12天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又称错构瘤,内含脂肪、肌肉和血管组织,成份比例各异、无包膜、缓慢生长、易出血、可突入肾盂、脂肪囊。本病多见于年轻女性,病变较小时无临床症状,肿瘤继续增大可出现占位效应,出现腹部肿块,甚至出血并累及腹膜后。影像发现脂肪成份可确诊,脂肪少时鉴别困难。肾AML肿瘤内血管、平滑肌和脂肪三种成分比例不一。薄层高分辨率CT有助于观测脂肪成分。多数含脂肪,肿瘤易出血。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

脂肪性密度肿块(基本无强化)。

脂肪和实质性成分混合性肿块。

实质性密度肿块(均匀强化)。

倾向于偏肾外围或包膜下(外)生长。

外形不一,但极少呈正圆形。

实质部分平扫呈高密度。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脂肪为主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脂肪为主

右肾混合性AML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实性AML:T2WI—低信号

肾癌:T2WI—高信号(大部分)

肾细胞癌(RCC)基本概念

RCC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肾腺癌(以下简称肾癌)。肾癌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包括起源于泌尿小管不同部位的各种肾细胞癌亚型,但不包括来源于肾间质以及肾盂上皮系统的各种肿瘤。

肾细胞癌Renalcarcinoma症状40—65%无痛血尿,30—60%腰痛,20—40%包块;来自肾小管上皮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多见(85%),无包膜(可有假包膜),多富血供,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常见发病年龄50~70岁男:女=2:11、富血供的肾癌:需注意与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的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上血管成分居多)鉴别,前者增强扫描瘤内或瘤周常可见粗大扭曲的强化血管或结节状强化血管,瘤内常见大片或斑片状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可出现肾静脉、下腔静脉癌栓。2、少血供的肾癌:需注意与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的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上平滑肌成分居多)鉴别,后者病灶区薄层扫描有助于发现病灶内微小的脂肪灶,对诊断有帮助,但多数情况下,单凭影像征象二者很难鉴别,需病理证实。

多房囊性肾癌

肾囊性病变Bosniak分类I型:薄壁,无分隔,无钙化及实性成分。良性,不需外科手术。II型:囊壁或分隔少量或细小钙化,囊内少数发丝样分隔;或高密度囊性病变直径小于3cm,边界清楚。一般为良性。IIF+:囊壁或分隔局限略厚,肉眼可见强化,囊内多发发丝样分隔,高密度囊性病变直径大于3cm。有5%恶性可能,建议追踪。III型:规则或不规则厚壁、分隔伴强化(50%为恶性)。IV型:有III型特征的囊性肿块,有明确强化软组织成分。

肾囊性占位影像诊断策略

肾腺瘤(Renaladenoma)肾腺瘤是起源于近端肾小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分为肾皮层小管腺瘤(Corticalubularadenoma)和嗜酸性细胞腺瘤(oncocytoma)。多数意见认为肾腺瘤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瘤或癌前期病变,肿瘤小而多发,如乳头状腺瘤可转化成乳头状腺(肾细胞)癌,腺泡型腺瘤可发展成透明细胞癌。肾皮层小管腺瘤又可分为乳头型、腺管型和腺泡型三种类型。肾腺瘤囊变肾嗜酸性细胞腺瘤(oncocytoma)肾髓质纤维瘤(Renalmedullanyfibroma)RMF是起源于肾髓质间质细胞的良性肿瘤,肿瘤轮廓光整,无包膜,肿瘤通常单发,少见多发,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男女相等。平扫CT肿瘤密度均匀,轮廓光整,通常无液化坏死,稍高于肾实质,增强扫描肿瘤呈轻度略欠均匀强化,肿瘤位于肾髓质,向内可达肾盂,向外可突出于肾轮廓外。

肾髓质纤维瘤

谢谢







































白癜风初期
白癜风初期


转载注明  http://www.mlhjsy.com/blyy/820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脂肪瘤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