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年ldquo预防传染

时间:2020-1-17来源:并发病症 作者:佚名 点击:

艾滋病

AIDS

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于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亦称艾滋病病毒,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艾滋病病毒感染可导致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在疾病晚期易于并发各种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本病具有传染性。

一、概述

1.传染源

感染HIV的人都是本病的传染源,包括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胸腹水、羊水和乳汁等体液中。

2.传染途径

(1)经性接触: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2)经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纹身等;

(3)经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和哺乳传播。

3.易感人群

(1)无安全措施进行性行为的人群,进行肛交的人群患病风险比进行阴道性交的人群风险更大。(2)静脉注射药物或毒品的人群。

(3)与性传播感染(STDs)群体有性接触的人群。

二、病因

艾滋病患病的基本病因是HIV侵袭人体,破坏CD4+T淋巴细胞(属于人体的免疫细胞),造成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抗感染和癌症的防御功能下降。有关HIV病毒的感染过程,现有以下几个阶段。

HIV进入人体后,在24~48小时到达局部淋巴结,5天左右在血液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分,继而发生病毒血症,导致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期CD4+T淋巴细胞会出现一过性迅速减少。大多感染者不经过特殊治疗,CD4+T淋巴细胞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但由于机体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形成慢性感染,未经治疗的患者会经历无症状感染期和有症状感染期两个阶段。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典型进展、快速进展和长期缓慢进展3种类型。

HIV病毒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根据患者感染后症状、体征的不同,可将HIV感染的全过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部分感染者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症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此时的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可同时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2)无症状期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此期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或体征,但一般不易引起重视。

(3)艾滋病期艾滋病期是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多<个/μl,血浆中的HIV病毒载量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HIV相关症状、体征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2.HIV感染症状

HIV感染后相关症状及体征主要包括: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38℃)、盗汗、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天)、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

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持续3个月以上。

3.并发症

在艾滋病期,患者常会伴有各种机会感染和患上肿瘤,可累及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眼部等,因而导致多种多样的伴发症状。

四、实验室检查

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HIV抗体、HIV核酸、CD4+T淋巴细胞、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等。HIV1/2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HIV核酸定量(病毒载量)检测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判断疾病进展、临床用药、疗效和预后的两项重要指标;HIV基因型耐药检测可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更换提供科学指导。

五、诊断

1.诊断流程

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不明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做出诊断。其中,经过确证试验证实的HIV抗体阳性是确诊HIV/AIDS所必要的。

2.诊断依据

(1)急性期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或急性HIV感染综合征,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和HIV补充试验阳性。

(2)无症状期实验室检查患者HIV抗体阳性,伴或不伴流行病学史均可诊断。

(3)艾滋病期HIV感染加以下各项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艾滋病或HIV感染。CD4+T淋巴细胞数个/μl的患者,也可诊断为艾滋病。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d),1个月;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反复发作的口腔真菌感染;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肺孢子菌肺炎(PCP);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活动性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反复发生的败血症;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六、治疗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地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使患者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并维持免疫功能,同时降低HIV感染与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基础治疗

对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均无须隔离治疗。对无症状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目前指南提倡发现即治疗。

对于病情控制者,可根据具体病情及患者个人意愿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对艾滋病前期或已发展为艾滋病的患者,应根据病情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

2.药物和饮食治疗

抗病毒药物。目前国际上共有6大类30多种药物(包括复合制剂)可以治疗艾滋病。饮食上建议多吃蔬果、高能量、高蛋白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合并其他感染的治疗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地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使患者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并维持免疫功能,同时降低HIV感染与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心理治疗

安神: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可通过调和患者气血功能,进而产生良好的心态,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

行动疗法以畅情:患者在进行行动疗法时,可以将思想从负面的心理状态中转移,还能提高患者自身的非特异免疫力。

言语开导以解郁: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解释艾滋病及其复发的原因,以及精神因素在艾滋病治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使患者对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消除患者心理上的焦虑不安,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艾滋病。

七、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HIV疫苗可以预防HIV感染或延缓艾滋病进展。

1、管理传染源

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HIV抗体,医疗卫生部门发现感染者应及时上报,并应对感染者进行HIV相关知识的普及,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应进行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禁止性乱交,取缔娼妓。严格筛选供血人员,严格检查血液制品,推广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严禁注射毒品,尤其是共用针具注射毒品。不共用牙具或剃须刀。医院进行检查及治疗。

3、保护易感人群

 向公众提倡婚前、孕前体检。对HIV阳性的孕妇进行母婴阻断,包括产科干预(终止妊娠,剖宫产)+抗病毒药物+工喂养。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操作程序,避免职业暴露。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nbs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mpchecktextid=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0_0.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mpchecktex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gt;

艾滋病公益短片《红丝带》

多一份理解和关怀,少一份歧视和冷漠

年12月1日是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

主题是“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

(Communitiesmakethedifference)









































白癜风的专科专家
卡介苗疫苗是否适合白癜风患者


转载注明  http://www.mlhjsy.com/bfbz/8260.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脂肪瘤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