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溪玉容玉容散调膜指南

时间:2016-11-30来源:并发病症 作者:佚名 点击:

四川海楠绿色健康咨询

玉容散是纯中草药制剂。对皮肤无任何毒副作用。

适用于:雀斑、黄褐斑、妊娠斑、粉刺、酒刺、痤疮、扁平疣、脂肪瘤,并可愈面部百病。毒疮、久治不愈的恶疮外伤,一切烧伤、烫伤。一切正、偏头痛。一切疼痛、瘙痒。风湿,类风湿,流感、鼻炎、咽喉炎、便秘。消诸肿、解诸毒。

原 理: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驱风解毒。

功 能:调经血、解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炎、安心神、稳情绪、增记忆、安睡眠、活跃细胞、促代谢。

特 效:消炎、止痛、止痒。增白、变嫩、滋润、光泽、细腻、净化肌肤。改善皱纹、眼袋。

用法如下:

每日一次、两次也可、每号药分涂半小时后洗去。也可根据病情需要延长敷药时间,不可混用。

烧烫伤及感染、溃烂:连续涂2号,五至七日后涂1、2号愈止。严禁热喷和敷热毛巾。

一切痛、痒不可忍:将1号、2号涂患处,愈止。

治一切头痛、酒后头痛、痛经:用1号、2号涂面及手足。每号各一小时,愈止。

治风湿、类风湿、痛风:连续将1号涂痛患处,愈止。

手、足 、癣:每晚1号、2号久涂。如不愈用玉容皂涂、浴足粉洗亦佳,愈止。

扁平疣、脂 肪 瘤:每晚1号、2号久涂。用玉容皂涂亦佳,愈止。

咽喉痛、痒、咳嗽、感冒:1号、2号涂面及咽喉处。

腰脱、颈脊椎炎、落枕:1号、2号涂痛患处,愈止。

治便秘:1号、3号、2号,正常敷面,洗下的药水,再煮沸,泡足,治便秘,治头痛、治痛经、亦止瘙痒并美白肌肤。

哮 喘、呼吸艰难:1号、2号连续涂前后胸、面、咽喉处。(玉容皂亦佳)。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炎等:1号、3号、2号涂面及涂乳部,阴道流脓血是其效。愈止。

增记忆、安睡眠:1号、2号连续涂面。

调经血解痛经:1号、3号、2号涂面,连续二至三月,愈止。

增白、嫩肤、光泽、去皱:用1号、3号涂面(祛皱加2号)。

治粉刺痤疮等:用1号、2号涂面。愈后,只用3号七天结束。

华溪玉容散调用方法

用具:电热杯、陶瓷杯、医用杯或玻璃烧杯、木筷子。

一、玉容散1号、3号调法:

用电热杯将蒸馏水烧至℃后,把烧沸的蒸馏水倒入玻璃烧杯中和木筷子上预热、消毒。然后把水倒出,再把药粉倒入杯中,(按药1:水4比例,3号为药1:水5),加电热杯中极沸的蒸馏水冲调搅拌,调药时间约10分钟以上。至药全部溶解为宜,然后将药均匀的涂到脸上及患处,(可加5-10分钟电离子热喷)半小时后洗去。药勿入眼,入眼有刺痛感,洗去即可。(如调好的药使用不了,可存放在冰箱里冷藏,待用,7日内依然有效。)

二、玉容散2号的调法:

1、取鸡蛋清倒入烧杯中,用木筷子打碎调开,然后加药,(按药1:蛋清4比例。)调匀。涂面或患处,半小时后洗去。

2、调药时不能加热不能加水;上膜后,不能加喷气。如若治眼疾,药可直接涂到眼睛上。如治烧烫伤,随痛随涂,以不痛为宜。愈止。

注意事项:

(1)美容师经期不能调药(可给客人做美容、上膜);

(2)调药时,不能用铁器或塑料器皿(可用玻璃烧杯、陶瓷杯、泥碗等);

(3)药调干时,可加沸水,调稀时,不可加药,但可再调一杯稠些的,倒在稀的里面再一起调匀用。

(4)药量每次不可调得过少,至少要调到杯子的1/3以上,杯子的溶积以-毫升为宜,如药调得过少,杯中达不到调药的温度,药未能完全分解,会直接影响药的效果。倘若如此,勿怪。

上膜方法:

1、美容师将调好的中药膜用中指或食指把药均匀的涂在脸上及患处。厚度以不露出皮肤本色为宜。禁用毛刷涂药。

2、上膜顺序为1号、3号、2号或1号、2号(根据治疗类型而定)。愈后只用3号做保养。

3、每一个面膜在脸上停留30分钟以上,中间10分钟左右可配合喷气(皮肤薄、极度敏感、可配合冷喷。角质层厚、黄、黑皮肤配合热喷佳),喷气时注意用棉片或毛巾盖住患者的眼睛及鼻孔,防止药水流入眼内、鼻内,以免产生刺痛感)。

4.每一种膜须洗干净后,再上另一种膜,洗膜时小心眼睛勿进药。

注意:

①做此疗程期间严禁与其它一切药品及化妆品同用并用。涂药后严禁用塑料薄膜覆盖。

②做其它换肤祛斑产品的,须停药一个月之后再用本产品,不停亦可,如出现代谢,勿怪。

③本玉容散根据病情所需,可灵活运用,可不受时间限制。

具体操作用法需在华溪玉容专业老师指导中进行哦!

觉得此文使用,一定要收藏哟!









































健康常识跳绳的好处
半月板损伤治疗技术


转载注明  http://www.mlhjsy.com/bfbz/2027.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脂肪瘤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