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脑外常见2种肿瘤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读者信息:内蒙古兴医院初艳龙
所读书籍:《颅脑和头颈部CT诊断》
原著主编:高艳、郭锬、张璋
一、脑膜瘤1.本病是颅内最常见的脑外肿瘤,起自蛛网膜粒的蛛网膜帽状细胞。发生率仅次于胶质瘤,多位单发,以中老年女性多见。
2.部位:好发于幕上硬膜窦附近,最常见部位为矢状窦旁和大脑凸面,其次为桥小脑角区、蝶骨、鞍隔、鞍结节、侧脑室内
3.CT:平扫可见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晰,有瘤周水肿,钙化常见;可见肿瘤与颅骨内板或硬膜广基底相连,皮质受压移位,肿瘤邻近脑池、脑沟扩大,具有脑外肿瘤特征。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均一强化,典型病例可见肿瘤邻近硬膜明显线状强化,表现为硬膜尾征
4.脑膜瘤属于脑膜内皮细胞肿瘤,可能来源于蛛网膜绒毛或胚胎残余,WHO分11种亚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内皮细胞型脑膜瘤
血管周细胞瘤又称血管外皮细胞瘤,起源于围绕在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周围的血管周细胞,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侵袭性的肿瘤。
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发生颅外转移,复发率高。
颅内的HPC由于其影像表现与脑膜瘤相似,曾被认为是后者的一个亚型。目前WH0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已经把HPC归于脑膜肿瘤的“间叶性,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中。
影像表现
CT平扫:肿瘤呈略高密度,边界多较清晰,呈不规则分叶状,瘤内低密度的囊性变或坏死多见,肿瘤附近骨质一般无反应性增生,且可发生局限性溶骨破坏,病灶内部钙化少见,这不同于一般脑膜瘤。
MRI表现:肿块一般位于脑外,附着于硬膜,边界清楚,呈分叶状、圆形或椭圆形,以分叶状多见。血管外膜细胞瘤的MRI信号变化很复杂,T1WI上病灶呈等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上呈等或略低信号,也可表现为高信号,瘤周水肿多较明显,常见血管流空影,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病变以窄基底附着于硬膜,一般无“硬膜尾征”。
血管造影:可见肿瘤染色明显,瘤内血管为不规则排列,不同于脑膜瘤血管均匀排列,有的呈血管畸形样表现。
MRS:明显升高的Cho峰,轻微的脂质峰,缺乏Ala峰和Glx峰,Ala峰和Glx峰的缺乏及MI峰显著升高有助于与典型脑膜瘤鉴别。
鉴别诊断
1、脑膜瘤:颅内最常见的脑外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的帽状细胞,多为良性,常见于成年女性,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可见钙化,坏死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由于肿瘤生长缓慢,故常见“脑膜尾征”和骨质增生。瘤细胞多呈同心圆状包绕成紧密的漩涡,常见沙砾小体。
2、胶质瘤:为脑内肿瘤,其形态一般不规则,多为环行强化,瘤周水肿较血管周细胞瘤明显。
3、淋巴瘤:好发于基底节和脑室旁、半球周边一带实性占位性病变,多发的病灶呈区域性分布;DWI呈高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晰;伴有坏死时,其实性部分也具有实性病灶相似信号特点;脑室内实性占位并伴邻近指状浸润、室管膜下实性结节播散时;肿瘤对类固醇治疗及放疗敏感,疑似病例可行诊断性放、化疗,若病灶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应首先考虑此诊断。
版权声明本
- 上一篇文章: 脂肪瘤,就是脾虚讲一个中成药,健脾化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