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中医化痰湿药到病

时间:2022-6-19来源:饮食保健 作者:佚名 点击:

身体里的痰和湿是怎么产生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进入身体之后,需要脾的运化才能形成气血,然后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脏器当中。脾运化的过程中,同时也输布人体的水液。如果说脾虚,在化生食物和水液的过程中,水滞留过多就产生了饮,那饮积聚过多,又受热邪入侵,就形成了痰。“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这就是痰产生的过程。

湿气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中医有一句话说叫做:“津液不归正化”就是喝进来的水,吃进来的食物,不能正常被吸收利用,不能转化成为人体所需的津液。变成了大家口中所讲的“水湿”那么水和食物能否转化成,人体吸收利用的津液,关键看脾气的功能强弱。所以说脾有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美誉。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能够吐出来的,我们能看见的,这是有形的痰。因为痰开始都是液态的,是停滞的水液。但是瘀在一个地方久了,就形成了有形的物质。比如说身上长的肉疙瘩,西医叫脂肪瘤,那中医就叫痰核。实际上它就是人体代谢失常,出现的病理产物。

另外一种就是无形之痰,痰蒙清窍,痰湿困脾所导致的。比如说,头晕,肥胖,四肢无力,舌厚,以及由于痰湿引起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痰湿千变万化,很多疾病的表现都可以归结于痰。同时痰湿的治疗难度,也是非常大的,有人形容说,“痰核“就像油漆,粘在哪里?如果你想把他除去,就需要反复的冲磨。所以我们常把中医治痰时候,用的方法,叫做清痰,化痰或者消痰。

如何除痰湿

温馨提示

痰湿体质导致了慢性疾病,那就要从源头上改变发病的环境。就要改变痰湿的这种病理体质。

理湿汤:

生芡实、清半夏、黑芝麻、柏子仁、白芍、陈皮、茯苓七味中药组成,能和胃化痰,补肾养血。

半夏:其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之功甚佳。

陈皮:辛温,归肺经、脾经,能让肺脾气机周流,由此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以助半夏沉降胃气。

茯苓:甘平,归心、肺、脾、肾经。可健脾渗湿使生痰无源,并能交通心肾,益肺气之功而导浊生津,

芡实:甘平,归脾、肾经,既能收敛肾气,又能收敛冲气,还能调理脾气,从根源上阻止痰湿的生成。

柏子仁:甘平,入心、肝、脾经。能养心气,润肾燥,安魂魄,宁神智,能助芡实补肾,共茯苓安神。

黑芝麻:甘平,补肝肾,滋五脏,益精血,润肠燥,可助芡实补肾,且能降肝逆止眩晕。

白芍:苦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既能助黑芝麻抑肝火、止眩晕,又能养血滋阴通利筋脉。白芍还能滋阴止汗、通利小便,能助茯苓渗利小便之功,将脾胃与肾中水饮从膀胱导出,避免痰湿聚积于脾肾之中。

方中半夏、茯苓、陈皮降胃化痰利湿,重用芡实收敛肾气,白芍滋阴和络,黑芝麻补益肝肾,柏子仁养血安神。七者共用,脾肺肾同调,标本兼治,让体内气机调畅,水液代谢恢复正常,消除痰湿产生根源,让一身痰湿去无踪。

陈皮,入脾经、胃经、肺经,气香宣散,可升可降。它一方面可以燥脾湿,行脾胃之气,改善中焦湿气、腹胀的状态。一方面,它入肺经,可以化痰止咳,畅通气道,改善胸闷状态。同时,它还可以利水,有利于排解水湿。总之,这味药能行气、能除湿,适合这种痰湿交阻之人。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喘促咳逆、胸闷短气、胸满哕呃;惊悸失眠;肝火上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痰诞痰多;痰核、结节、肿块;带下、不孕、不育等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mlhjsy.com/ysbj/1249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脂肪瘤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