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一黄金,大黄鱼消失的真相
时间:2021-11-9来源:饮食保健 作者:佚名 点击:次
“阖卢十年(公元前年),东夷侵,吴王入海逐之,剧沙洲上,相守月余。”
“属时风涛,粮不得渡,王焚香祷之,言论,东风大震,水上见金黄色逼海而来,饶吴王沙洲百匝,所师捞漉,得鱼,食之美。”
“……鱼作金色,不知其名,见脑中有骨如白石,号为石首鱼。”
——这是公元前年我国捕捞大黄鱼最早的记录!
大黄鱼在我国有悠久的捕捞历史,而且其捕捞方法也很特别。
《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石首鱼出水能鸣”、“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之。”
敲蛊与大黄鱼的脑中的耳石产生“共鸣”,以此震晕大黄鱼,使其游动能力减弱,并浮出水面,再下网捕捞……这以捕捞手法,给大黄鱼带来了灭顶之灾!
由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肆捕捞,使得大黄鱼濒临灭绝。如今,大黄鱼只有靠每年的政府和民间环保人士的鱼苗增殖放流,得以维系其产量。真正的野生大黄鱼已经难得一见!
一条2到3斤的大黄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周期需要4年左右!
产量的稀少也导致大黄鱼的价格节节攀升,从50年代的一斤2毛多,到70年代的4毛多,再到80年代的十几元,已经今天的一斤几百、几千、甚至上万。
其规格等级划分甚至以两为单位加以区别。3-4两一档、5-6两一档、7-9两一档、9两-1斤一档……
曾经的四大经济鱼种,但却日渐消失的野生大黄鱼,一鱼一“黄金”,且捕且珍惜!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下方“链接”,
- 上一篇文章: 疾病科普一动就头晕,原来是耳朵里的
- 下一篇文章: 聊聊新冠肺炎中舌头形状尖尖的舌象